2019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暑期课程随感-宋鸽
- 2019-11-11 15:59:22
- 浏览次数:
- 关键字:
现在是2019年7月12日凌晨3点半,今日本想借着白天的困意早早入睡,但在床上却辗转难眠,也许是时差的作用还未消退,也许是今日与张教授、陈教授的交流,受益颇多,感慨万千,于是提起笔,将思绪整理下来,形成荷兰随感。
去荷兰,我一直期待这一天。不单单是荷兰,对欧洲乃至所有发达国家的向往都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心里不断滋长着。
荷兰并不大,国土面积大概和台湾差不多,对中国来说,荷兰顶多算是个省。然而对于初次踏出国门的我们来说,荷兰的土地却显得尤为空旷。一方面,荷兰天高房子矮,相比于中国的高楼林立,雾霾笼罩,个人的存在感着实强烈了许多;另一方面,荷兰的建筑、道路、交通规划十分有秩序,火车和自行车是主要的出行模式,这对于徒步的我们来说,幅员顿时辽阔了许多。 代尔夫特是一座古老但并不浪漫的城市,由于沉重的工业气息和学术氛围,代尔夫特更像是一位续着花白胡子的长者,映着秋日午后的阳光,微闭双眼,静静思考着。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优势,代尔夫特成了荷兰名副其实的科研之都。也正是这种氛围下,我们开启了正式的学习征程。
Challenge the Future,挑战未来,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校训,同时也闪耀着这个百年名校的辉煌成就和蓬勃野心。相比于国内高校,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几乎是无可挑剔。比较出名的例如中央图书馆就因其独特的外形和设计思路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未来派特征,最为现代化的图书馆之一。
同样,建筑风格以古典主义融合后巴洛克风格闻名的Bouwkunde 建筑系馆是我们上课的场所之一,外部以传统的荷兰建筑风格搭配TUD蓝、白、灰的主色调;内部由一条BK Street/建筑街串联着包括书店,打印点,咖啡吧,酒吧以及各种学生社团组织,ICT服务等各部分功能一应俱全。
荷兰建筑色彩鲜明,热情洋溢在整个欧洲本就颇负盛名,而对于 TUD这个以建筑专业世界闻名的高校来说,从踏进校园的第一步开始,特立独行的建筑风格就首先俘获了你所有的感知器官,然而这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在接下来的行程里,视觉上的冲击力对比思维上的震撼就显得微不足道的多了。
社会底层民众,往往是一个社会容易忽略却最需要得到关注的群体,政府要员及专家学者忙于和精英阶层谈判,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文明发展的程度越低,就越是如此。所以直到现在,对于底层民众生活的改善程度仍然是衡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领导人政绩好坏的重要标尺,历史上但凡曾为了改善底层群众生计而做出的壮举都被视为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所以,从我们开始上课的第一天开始,整个课程主题全部是围绕social house的renew问题在开展。 荷兰的Social house类似于国内的保障性住房,为了尽可能让我们对课程主题有一个深入了解,开课的第二天就安排我们参观了荷兰较为成功的renew案例。不知道别的国家的学生什么感受,中国学生普遍会觉得,这种针对荷兰低收入人群密集群居的social house和我们国家的居民住房相比,实属可以称得上豪宅,小高层采光通透,色彩洋气,同样的房子在中国就是提供给二线城市顶层中产阶级高于均价的精装房,香港则更甚。经济差距,国情差异等因素是来之前我们都可以考虑到的,而把社区娱乐文化交流体验,居民居住环境精神愉悦享受程度等关注荷兰底层人群的生活品质的方方面面都被视作影响整个项目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却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其实想象不出差距这么大,经济上的差距总是可以妄加揣测的,观念上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在中国社会的廉租房还处于分配失衡,争抢激烈,政策不公等导致很多社会矛盾的敏感时期,荷兰的social house就已经完全从人性层面上考虑每一个底层人民的精神需求。这让我不得不感慨连连,曾为了解决达官显赫抢占公租房的问题,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因为提出“公租房、廉租房不建卫生间,只有公共厕所”的解决方案而引得骂声连连,乍一听确实很不符合正常观念,但他的意思是,不给厕所,才会让权力远离二三线城市,太多的公租房低保房,不能分给真正需要的人。观念的差距更是如此,正如最开始塔西佗和波利比奥斯笔下的罗马,从强敌环肆的希腊化世界脱颖而出,不在于经济力量更为强盛,而是基于观念形成的政治架构的超越。混合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组织架构,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为先进的,该架构博采众长,鉴邻之优而祛其短,因而可以引领起历史的大潮。 这又让我不由得想起来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远离政治中心让安逸的代尔夫特小城留下了很多古老的住宅建筑,周五下午的骑行课程让我们近距离地关注到了很多建成于二十世纪初的小房子,时光飞逝,朝代更迭,但是这些房子依然被热爱生活的屋主们住出了新房子的活力。对比中国小老太太,代尔夫特老人的生活如诗如画。也就是说,代尔夫特,或者荷兰居民的普遍需求都可以达到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而中国的普通公民最多只能在满足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求之上只能追求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求。而像我这种不断奋斗挤破头想要进入精英阶层的草根来说,穷其一生想追求的可能就是第四层次,对于尊重的需求。想到这里,其实还是会觉得颇为心酸的。
说实话,作为一个在国内传统高校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我们,深谙学校教学的套路,所以对待这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鱼龙混杂的课堂其实是并不会十分在意,国内课堂注重技术层面的知识深度,一堂课消化掉一个经典数学模型可能是最值得工科学生感到自豪的事情,毕竟,掌握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生存法则可以稳赢优等生的名号,会理所应当的成为亲戚朋友眼中的成功人士,于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美各个发达国家,华人的考试成绩和发论文水平也都是一流的。我们时常感叹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墨守成规的评价标准本就是与发掘创造力天性的逻辑相违背的。很多公司感慨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好用,很多大学生也明白自己不能输在社会经验上,于是从上大学开始就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以拓展人脉。然而不是大学生由于长期脱离社会而变得无能或书呆子气严重,而是他们从没有意识到需要考虑,学知识是为了什么。实际高压的社会现实中,赚到的每一分钱是通过解决一个一个实际问题等价交换来的。当面对实实在在要解决的问题时,单一的一门学科或者一个专业往往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很多学者提到,国外的教育从来不会划分那么多学科,只有国内的高校才会做出把一门建筑学科划分出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然而,在实际的项目运行中,不光这些建筑专业无法分割,甚至经济,管理,社会学等等学科都要参与其中。创新反而往往不是来自于高等学府,而都是同领域企业间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推陈出新,这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育系统作为人才储备的后盾,那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人才缺失的制约。
在面对要解决的国家底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问题时,DTU几乎发动了各个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出现或者没出现的问题。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思维,不同领域的老师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发动学生考虑在这个领域的视角下要解决social house的renew问题需要面临的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逐一讨论,各个击破。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存在的,现实的社会没有人会告诉你正解是什么,即使再经验丰富,博学多才的老教授也无法狂妄自大到给出正确答案。也许只有上帝知道正确答案,任何问题都是有可探讨的余地,任何人也都拥有质疑的权利,质疑精神本就是科研精神的源泉,我想,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拥有源源不断科研创新精神的本质。 荷兰是盛产绘画大师的国家,我们熟知的梵高,蒙德里安,维米尔都是荷兰人,于是,出生于代尔夫特的维米尔最出名的那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便成了这座小城的文化象征。于梵高和蒙德里安相比,维米尔的作品要唯美细腻的多,这与代尔夫特恬静的生活状态是分不开的,你看少女那深情的双眸和珍珠璀璨却不突兀的光芒,无不感受到画家对于生活的热情。美源自于充满爱的眼睛,生活中的美亦是如此,静谧的代尔夫特会赋予人一双充满爱的双眼。 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下课了,高度集中的思维运转模式让紧张了一天的大脑疲惫不堪。夏天的北欧到了晚上十点钟天还不会完全黑,悠悠达达地沿着河边从教室走回家是每天当中最惬意的事情了。惬意不是那种做完作业,考完试的轻松感,是天很蓝,水很清,路人很友好,空气很清新,阳光很明媚,于是我也变得温柔了起来。
代尔夫特人很少,但是伴着傍晚的余晖,忙碌一天的人们好像也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一路上,有坐在河边喝着啤酒的中年大叔,也有拉着长长的躺椅躺河边晒太阳的中年大妈,更有在河里打闹嬉戏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划着小皮划艇走街串巷的小情侣。生活是真的美好,如果不花点时间感受生活,又怎么能继续怀揣梦想前行。
去荷兰,我一直期待这一天。不单单是荷兰,对欧洲乃至所有发达国家的向往都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心里不断滋长着。
荷兰并不大,国土面积大概和台湾差不多,对中国来说,荷兰顶多算是个省。然而对于初次踏出国门的我们来说,荷兰的土地却显得尤为空旷。一方面,荷兰天高房子矮,相比于中国的高楼林立,雾霾笼罩,个人的存在感着实强烈了许多;另一方面,荷兰的建筑、道路、交通规划十分有秩序,火车和自行车是主要的出行模式,这对于徒步的我们来说,幅员顿时辽阔了许多。 代尔夫特是一座古老但并不浪漫的城市,由于沉重的工业气息和学术氛围,代尔夫特更像是一位续着花白胡子的长者,映着秋日午后的阳光,微闭双眼,静静思考着。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优势,代尔夫特成了荷兰名副其实的科研之都。也正是这种氛围下,我们开启了正式的学习征程。
荷兰建筑色彩鲜明,热情洋溢在整个欧洲本就颇负盛名,而对于 TUD这个以建筑专业世界闻名的高校来说,从踏进校园的第一步开始,特立独行的建筑风格就首先俘获了你所有的感知器官,然而这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在接下来的行程里,视觉上的冲击力对比思维上的震撼就显得微不足道的多了。
社会底层民众,往往是一个社会容易忽略却最需要得到关注的群体,政府要员及专家学者忙于和精英阶层谈判,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文明发展的程度越低,就越是如此。所以直到现在,对于底层民众生活的改善程度仍然是衡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领导人政绩好坏的重要标尺,历史上但凡曾为了改善底层群众生计而做出的壮举都被视为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所以,从我们开始上课的第一天开始,整个课程主题全部是围绕social house的renew问题在开展。 荷兰的Social house类似于国内的保障性住房,为了尽可能让我们对课程主题有一个深入了解,开课的第二天就安排我们参观了荷兰较为成功的renew案例。不知道别的国家的学生什么感受,中国学生普遍会觉得,这种针对荷兰低收入人群密集群居的social house和我们国家的居民住房相比,实属可以称得上豪宅,小高层采光通透,色彩洋气,同样的房子在中国就是提供给二线城市顶层中产阶级高于均价的精装房,香港则更甚。经济差距,国情差异等因素是来之前我们都可以考虑到的,而把社区娱乐文化交流体验,居民居住环境精神愉悦享受程度等关注荷兰底层人群的生活品质的方方面面都被视作影响整个项目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却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其实想象不出差距这么大,经济上的差距总是可以妄加揣测的,观念上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在中国社会的廉租房还处于分配失衡,争抢激烈,政策不公等导致很多社会矛盾的敏感时期,荷兰的social house就已经完全从人性层面上考虑每一个底层人民的精神需求。这让我不得不感慨连连,曾为了解决达官显赫抢占公租房的问题,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因为提出“公租房、廉租房不建卫生间,只有公共厕所”的解决方案而引得骂声连连,乍一听确实很不符合正常观念,但他的意思是,不给厕所,才会让权力远离二三线城市,太多的公租房低保房,不能分给真正需要的人。观念的差距更是如此,正如最开始塔西佗和波利比奥斯笔下的罗马,从强敌环肆的希腊化世界脱颖而出,不在于经济力量更为强盛,而是基于观念形成的政治架构的超越。混合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组织架构,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为先进的,该架构博采众长,鉴邻之优而祛其短,因而可以引领起历史的大潮。 这又让我不由得想起来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远离政治中心让安逸的代尔夫特小城留下了很多古老的住宅建筑,周五下午的骑行课程让我们近距离地关注到了很多建成于二十世纪初的小房子,时光飞逝,朝代更迭,但是这些房子依然被热爱生活的屋主们住出了新房子的活力。对比中国小老太太,代尔夫特老人的生活如诗如画。也就是说,代尔夫特,或者荷兰居民的普遍需求都可以达到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而中国的普通公民最多只能在满足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求之上只能追求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求。而像我这种不断奋斗挤破头想要进入精英阶层的草根来说,穷其一生想追求的可能就是第四层次,对于尊重的需求。想到这里,其实还是会觉得颇为心酸的。
说实话,作为一个在国内传统高校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我们,深谙学校教学的套路,所以对待这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鱼龙混杂的课堂其实是并不会十分在意,国内课堂注重技术层面的知识深度,一堂课消化掉一个经典数学模型可能是最值得工科学生感到自豪的事情,毕竟,掌握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生存法则可以稳赢优等生的名号,会理所应当的成为亲戚朋友眼中的成功人士,于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美各个发达国家,华人的考试成绩和发论文水平也都是一流的。我们时常感叹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墨守成规的评价标准本就是与发掘创造力天性的逻辑相违背的。很多公司感慨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好用,很多大学生也明白自己不能输在社会经验上,于是从上大学开始就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以拓展人脉。然而不是大学生由于长期脱离社会而变得无能或书呆子气严重,而是他们从没有意识到需要考虑,学知识是为了什么。实际高压的社会现实中,赚到的每一分钱是通过解决一个一个实际问题等价交换来的。当面对实实在在要解决的问题时,单一的一门学科或者一个专业往往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很多学者提到,国外的教育从来不会划分那么多学科,只有国内的高校才会做出把一门建筑学科划分出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然而,在实际的项目运行中,不光这些建筑专业无法分割,甚至经济,管理,社会学等等学科都要参与其中。创新反而往往不是来自于高等学府,而都是同领域企业间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推陈出新,这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育系统作为人才储备的后盾,那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人才缺失的制约。
在面对要解决的国家底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问题时,DTU几乎发动了各个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出现或者没出现的问题。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思维,不同领域的老师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发动学生考虑在这个领域的视角下要解决social house的renew问题需要面临的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逐一讨论,各个击破。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存在的,现实的社会没有人会告诉你正解是什么,即使再经验丰富,博学多才的老教授也无法狂妄自大到给出正确答案。也许只有上帝知道正确答案,任何问题都是有可探讨的余地,任何人也都拥有质疑的权利,质疑精神本就是科研精神的源泉,我想,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拥有源源不断科研创新精神的本质。 荷兰是盛产绘画大师的国家,我们熟知的梵高,蒙德里安,维米尔都是荷兰人,于是,出生于代尔夫特的维米尔最出名的那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便成了这座小城的文化象征。于梵高和蒙德里安相比,维米尔的作品要唯美细腻的多,这与代尔夫特恬静的生活状态是分不开的,你看少女那深情的双眸和珍珠璀璨却不突兀的光芒,无不感受到画家对于生活的热情。美源自于充满爱的眼睛,生活中的美亦是如此,静谧的代尔夫特会赋予人一双充满爱的双眼。 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下课了,高度集中的思维运转模式让紧张了一天的大脑疲惫不堪。夏天的北欧到了晚上十点钟天还不会完全黑,悠悠达达地沿着河边从教室走回家是每天当中最惬意的事情了。惬意不是那种做完作业,考完试的轻松感,是天很蓝,水很清,路人很友好,空气很清新,阳光很明媚,于是我也变得温柔了起来。
代尔夫特人很少,但是伴着傍晚的余晖,忙碌一天的人们好像也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一路上,有坐在河边喝着啤酒的中年大叔,也有拉着长长的躺椅躺河边晒太阳的中年大妈,更有在河里打闹嬉戏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划着小皮划艇走街串巷的小情侣。生活是真的美好,如果不花点时间感受生活,又怎么能继续怀揣梦想前行。
作者:宋鸽
- 本文来源:
- 责任编辑:admin
- 相关新闻Related News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