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士个人网站
首页 » 随笔 » 文章 » 正文

日本随感—Software or Hardware?

2017/09/30 浏览数(3,384) 分类:文章, 随笔 评论(12)
发布者:张博士

过去一周,是中国建造4.0(CC4.0)概念系统地提出以来,最密集感受国际智慧碰撞的一周。这一周不断有新的交流和感悟,越发感恩于众多国内外友人的共鸣和热情无私的支持,在东京无法集中时间记录,是以在回国途中,前续从东京到大阪的航班上全程沉睡后,终于在大阪回长沙的航班上,能够将思绪记录下来,加以整理,成为日本随感。

今年5月访问北欧期间,结识了在瑞典企业中国公司担任总经理的韩国博士郑先生。他在收到关于邀请参加筑博会(PBCTE)和CC4.0论坛的邮件后,很快回信表示全力支持。上周日9月23日,专程来长沙商量相关事宜。令我大为惊奇的是,他对CC4.0的核心思想的理解十分透彻,并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一个更加明晰的说法: 中国和西方很大的不同在于对software和hareware的认知和实践。同时,他给我一个software价值超越hardware的典型案例:纽约帝国大厦是保持世界最高建筑地位最久的摩天大楼(1931-1972共41年),高381米、总103层,1951年增添了高62米的天线后,总高度为443.7,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103层的大厦,在80多年前,施工只用了14个月,最快每周4层半,而且建成后还被轰炸机撞击,结果机毁楼不塌!可是,在施工前,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却花了好几年时间!

A80DE1DF-BDAB-4924-B5CD-890D27704DB0-195-0000000C0A3F4F52_tmp

郑博士来访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stands in this aerial photograph taken over New York, U.S., on Wednesday, July 7, 2010. Photographer: Daniel Acker/Bloomberg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stands in this aerial photograph taken over New York, U.S., on Wednesday, July 7, 2010. Photographer: Daniel Acker/Bloomberg

无独有偶,24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如果清廷不请袁世凯出来灭火”一文。内容涉及到清朝的命运,我却看到了关于中国和日本对software和hardware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行为以及由此导致至今不同的结局。那是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开始的年代,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代表东方文化的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认识到西方文化发展成为东方文化楷模,并开始去西方学习的时候的故事。两国派出高官学习班到欧洲考察学习。我相信两国高官中,大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是为了自己国家快速发展去向西方学习的。在中国表现在“师夷之技以制夷”,在日本直接表达为“脱亚入欧”。受到人民和政府的重托,也为了实现他们自己的抱负,他们去学习西方国家了。但是,十九世纪末叶,中日竞争局面还不清晰的时候,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对比了中日两国的学习方法后,得到一个干脆利落的结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欧洲学习班最兴奋的是哪种武器好,哪种产品好,乃至哪种技术好,看到好的,就买回来;但是日本学习班潜心学习的是产生好武器、好产品乃至好技术的机制,制度,不是买,而是回来自己学着建立机制和制度!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hardware,一个software,hardware好学,价值低,software难学,价值高。高人如俾斯麦一眼可见其未来两国的发展结果。

不得不说,160年过去了,我们和西方的最大差距还是在这里,software or hardware。

访问日本,全程萦绕的一直是software or hardware。

日本的卫生全球名列前矛,秩序全球名列前矛,产品质量全球名列前矛,产品和服务细节全球名列前矛。城市里没有垃圾也少见垃圾桶,街道上人行入织却鸦雀无声,电梯上一排整整齐齐的左站,普通餐厅的桌布和餐具都是精心设计,卫生间冲洗器上配了音乐“掩人耳目”。想想160年前,这一切都是和中国一样,原生态。如果说一流的产品,是hardware的话,那么支撑创造这种产品的software才是我们最应该沉下心来学习的。

IMG_3038

IMG_3030

IMG_3117

IMG_3148

IMG_3162

IMG_3204

IMG_3224

IMG_3185

日本的室内环境和设施、街道和秩序

参加ISO Ventilation Standard是本次日本之行的直接目的。在建筑技术领域,通风是software,不是高精尖“装备”,缺少“技术含量”,所以在我国普遍不受重视,software 对应的是概念,所以我们主要是“提倡”自然通风。而在欧洲国家,从1979年开始,他们契而不舍地积累,成果系统、丰富而细致。日本负责这个标准,也可以看出他们和欧洲国家的工作思路一样,项目的负责人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政策技术综合研究所的赤领博士和来自通风设备企业的野中博士,对标准的认知和研究采用的方法,与欧洲国家几乎一样。在我介绍了中国通风领域发展状况和CC4.0的设想后,AIVC的重要领导人,上半年在里昂见过的Remi Carrie博士明确表达了AIVC以前的欧洲中心思想,以及对我在亚洲建立新的AIVC Portal的想法的支持。希望10月份布鲁塞尔会议期间能够落实一些想法。而丹麦VELUX的Christoffer Plesner博士对通风标准和技术的研究,让我进一步见识了西方企业人员的研究精神和水平,他对我们标准和CC4.0十分热心支持。感谢野中博士,Carrie博士和Plesner博士。

IMG_1046

赤领博士(右一)、野中博士(中)

IMG_1044

Carrie博士(左二)Plesner博士(右二)

令我感叹的是,IAQVEC2001后,太多的国际资源闲置了。这次参加通风ISO会议的专家好几位参加过我主持的会议等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及开罗大学的Khalil教授,曾经参加IAQVEC2001,目前是ISO WG21的负责人,算是大腕级人物,在发达国家主导的ISO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提出了在PBCTE博览会平台上创建CC4.0论坛和AsiaCity2050会议后,他表示强烈支持,希望能够有很好的合作,我们能够将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源重建起来。

IMG_1043

Kahalil教授(左二)

吉野教授是老朋友,也是我尊重的前辈。他在日本和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理事长,也是一个亚洲创新论坛的秘书长,也被推选为我们新创建的国际学会的首任主席。他的工作也是很多年细致的研究积累起来的。他对PBCTE博览会、CC4.0论坛和AsiaCity2050会议表示支持,并实实在在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吉野教授对日本建筑学会建筑当然熟悉,中午请我和野中博士一起吃了很有特色的日本面,感谢吉野教授。

IMG_3108

IMG_3106

和吉野教授,野中博士在日本建筑学会大楼

和东京经济大学的周教授在东京Opera city大楼53层共进午餐,精致的日本寿司。继以前在中国的讨论后,再次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更加明显的共识。周教授是中国广泛采纳的“多规合一”概念的提出者和重要践行者。对CC4.0,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达成共识:城市和建筑的功能,质量,绿色智慧是我们的目标,而“功能”是其中的software。通过讨论,辨析更加清晰:城市和区域的功能,建筑空间的功能,是城市和建筑最重要的“质量”,而我国目前高度重视的“质量安全”,则是功能的基本保障,绿色智慧是功能的约束条件和实现手段。周教授工作在日本,但其视野在于全亚洲乃至全球的城市建设。我们的目标一致,但是分野互补:CC4.0主要是学习西方国家认为理所当然的功能质量保障模式,更加关注建筑到小区;周教授的工作更加关注城市和区域,而目标更是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这次沟通达成共识:合作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希望他能来参加十一月底的会议。说到software or hardware,周教授高度赞同,并给出了东京实例:六本木hill 项目。他说项目策划了20年,引入美国两大巨头公司参加建设,下午急忙去参观项目,其实上次来看过,只是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原来感觉就少很多。这次看到小区和建筑的功能,精心的设计和建造,令人感叹。我估计这个项目能在100年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IMG_3190

和周教授在东京Opera City

IMG_3238

IMG_3235

IMG_3226

IMG_3233

六本木Hill项目管窥

晚上5点到达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大冈教授办公室。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的建筑环境研究在国际上享用声誉。以前有著名的木村教授,现在的加藤教授即将退休,大冈教授成为该领域的领导教授。该领域只有两个教授编制,十个博士硕士生。但是大量的研究成果,一流实验设施,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不的不说他们的效率特高。参观他们的风洞,颇有感慨。湖南大学工业通风和CFD研究曾在1980年代领先中国,也是和日本高校包括东大合作的结果。希望在ventilative cooling方面能传续部分血脉。也希望能和大冈教授能在城市能源方向上有系统的合作,在CC4.0方面成为重要的伙伴。

IMG_3257

IMG_3260

IMG_3268

大冈教授和他们精致的实验室

回想这么多年,冥冥之中似有神意,我做的几件有价值的小事情都是那个级别上的software,而同级别的hardware如常规的科研项目等,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的发展过程中价值越发显得薄弱。作为一名学者,从传统的研究意义上,做的这些事情小到不值一提,但是却幸运地的到了一些比我站的高很多的重要人士的支持。感恩,感概。1998年创办中国空调制冷网,得到行业领袖吴先生和导师陈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结果正是这个事情,而不是其他研究空调设备和系统的项目,让我走向行业,在领域内“出名”;2001年组织召开“第四届室内空气品质、通风与建筑节能国际学术会议”,得到Haghighat教授和学校王校长的支持指导,还有Morawska教授、Moschandreas教授等的支持,这个会议作为重要因素,而不是某个专利或者论文,让我走向国际,获得高校青年教师奖;2005年,在Heiselberg教授合作支持下获得欧盟教育项目,小小的课程教育项目,却使我跨学科和国际化有了抓手;2006年,到学校研究院为钟校长院士做助手,也是做跨学科产学研机制的探索,而没有四年前可以去做的常规的学校管理,也算是选择了software而为之;2012年,节能减排平台思想的提出,离经叛道,却得到财政部曾司长的认同和大力支持,获得项目,为后续的住博会打下基础;博览会既不被行业看好,学术界更难以认同,但作为平台子项目和当初说好的培育第三方团队的目标的实现,省委杜书记的批示成了定海神针;近年参加的IEA Annex项目,和国际合作伙伴通过一件一件小小的研究构成研究体系,使得通风和区域能源两个方向的研究工作的扎实推进,同时这种研究和积累的方法,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和西方的差别和差距,形成CC4.0的核心思路。这些software为今天的CC4.0平台的建立,一步一步打下基础。正如和东京经济大学周教授达成的共识,CC4.0,应该是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都有利的一件事情。

回头看看software or hardware,与CC4.0的关系。把software or hardware的说法应用于城市建设领域,两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高度一致。在熟悉的城市建设领域,更能感觉到software or hardware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是一种哲学观点。

CC4.0的目标是高效利用各种资源,高质量地实现城市和建筑功能,其中功能又可认为是质量的重要方面。城市建设涉及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人,首先决策者牵头的各个方面涉及人员是不是愿意实现这个目标,是最大的software,而如何实现,是最大的hardware。这个software对CC4.0目标的实现起决定作用,而这个software决定于国家社会制度和最高层的思路和意志。目前,中央关于城市规划管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工程三个文件,确定这个software已经走上正道。

在这个前提下,用什么样的决策管理程序来实现CC4.0的目标,成为下一层面最大的software。比如,如果按照长官意志决策一切,估计后续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怎么做,也难以实现最佳目标了。如果科学决策和管理整个基本建设程序,那么就到达了我们平常认识的software or hardware层面:规划设计&施工管理or 混凝土&电梯空调?西方国家设计费10%。,我们可以低到1%!是否可能这10%导致的是总体造价节省9%乃至更多,而项目质量还提高很多???这个software or hardware成为我们需要直接面对,也可能需要改变的第一关。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又分为新的software or hardware:概念方案 or 细化设计?和众多的合作伙伴交流中,发现大家逐步认同我提出的CC4.0的核心就在这里。相对于概念方案这个software, 细化设计这个hardware里面隐藏着保证工程质量的功能,也即部分software功能是隐藏在这个hardware里面的。这就导致很多国际公司提出了概念方案,其中隐含着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质量保障措施,但可能在细化设计这个环节中,被忽略或者扭曲了。结果可想而知。这是CC4.0 实施的关键价值所在。

这个关键点也是诸多环节中重要试点,攻克它,需要在国际合作研究和试点项目建设两方面的相互支持和突破,突破了,本质上CC4.0目标就近了。

文字完稿于2017 年9月30日日本时间16 :45,CZ8418航班上,感谢南航赠送的头等舱1A座位和空乘杨小姐的贴心服务,使得这个随感三个小时一笔写完。

当前有12条留言

  1. :

    张博士威武

    [回复]
  2. :

    张教授阐述了,传统的鱼与渔的区别,我们要得到鱼,如果有了渔,不愁没有鱼。by the way,想知道“杨”小姐咋没有照片啊!

    [回复]
  3. :

    求带,求带日本风情

    [回复]
  4. :

    software作为机制的理解令人耳目一新,个人网站的建立也很有意思

    [回复]
  5. :

    三小时随感,我需要一个小时看完…感觉您的世界是一片学术天空,我的抬头却只能欣赏到其中的一点点…无限仰慕!

    [回复]
    • :

      确实

      [回复]
  6. :

    很有启发

    [回复]
  7. :

    不明觉厉

    [回复]
    • :

      :):)

      [回复]
  8. :

    学习了!

    [回复]
  9. :

    湖南大学暖通专业的骄傲

    [回复]
  10. :

    发现了张老师您的又一块宝地,像听了一个高水准的讲座,受益匪浅。

    [回复]

发表评论

登录者:   [ 退出 ]